“践行融创之路,助力转型发展”,上海市一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踏上新征程
发布人:叶锦涛  发布时间:2021-05-19   浏览次数:1890

医学与科创相融,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202158日,阳光明媚,暖风和煦,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市一”)和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践行融创之路,助力转型发展’—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市一松江南院落下帷幕。

本次论坛开启了医工交叉、院企融合新进程:上海市一和上海理工大学举行了医工签约仪式,同时还与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举行了院企合作签约仪式;此外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分中心和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器械联合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顺利完成。

论坛齐聚了官学研医产等多方知名专家,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朱启高副主任(上海市科学与技术委员会)、陈睦副主任(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李甲处长(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物医药产业处)、丁晓东校长(上海理工大学)、刘平副校长(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廖洪恩副院长(清华大学医学院)、方勇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朱新远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郑兴东院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于广军院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人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军副院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尹晴副社长(《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冯丹高级总监〔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上海市一副院长、眼科主任孙晓东教授则受邀担任开幕式主持。

主论坛分三个环节:开幕式、主题发言和特邀主题发言,内容丰富翔实,现场观众尽享知识饕餮盛宴。论坛期间,一批市一与企业联合研发的项目及产品还亮相展区,其中5G远程听诊设备,智能康复、AR脊柱导航机器人,膝关节可延长假体等产品表现亮眼,吸引了众多参会代表及企业的驻足交流。未来这些项目医企将继续推进,争取早日推向市场。


搭建跨界平台,勇挑历史重担


 

今年恰逢党百年华诞,上海理工大学和市一联合主办了这次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搭建了跨界交流平台,以期共同努力,助力医工联合攻关,勇挑历史重任。”郑兴东代表上海市一向远道而来的专家朋友表示感谢,“此次签约仪式具有里程碑意义,医学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上海市一将努力推进临床医学成果转化,造福百姓。”

方勇副院长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此次跨界合作表示祝贺:“这次和市一的签约属于强强联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寻找更多契合点和合作空间”。他同时表示虽然上海交大医学院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并刊发在国际知名期刊上,但是在高端医疗设备的领域、在许多高精尖卡脖子的术上,与国际相比依然相差甚远,未来跨界合作依然大有可为

丁晓东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孜孜不倦深耕医工交叉融合、致力于卡脖子的医疗器械研究和突破的历程,在2019年大学就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建立了“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并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果。他强调对于传统医工产业来说,医院是终点,此次大学和市一合作可以更好推进产学研用;未来上海理工大学希望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和医院、企业进一步合作,研发出更好更实用的产品。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陈睦认为此次医工交叉、医企融合论坛顺应时势。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人民群众对医疗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需求日益增长。与国际高端领域、医药巨头相比,中国仍然存在差距,上海市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申康也已经连续出台两批次促进医院临床创新行动计划。医院与企业、医院与高校研发团队应该紧密结合,才能完成产学研用的闭环,促进转化医学成果落地。


开幕式最后,上海市一副院长刘军和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高级总监冯丹完成了市一企业合作签约仪式;上海市一院长郑兴东和上海理工大学校长刘平完成了市一上理工合作签约仪式。朱启高、陈睦、李甲、丁晓东、庄松林、方勇、朱新远、郑兴东八位领导为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市一中心和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器械联合创新研究院共同揭牌,开启上海市一医工融合、院企合作的新篇章。



专注前沿科技,助力医学腾飞


上午的主题发言环节由上海市一副院长刘军主持,围绕着医学和科技的关系,几位重量级嘉宾展开了精彩的演讲。

上海市一院长郑兴东开篇进行“市一‘未来医院’的发展思考”的主题报告,围绕着建设成为全质量管理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的愿景,他详细解读了上海市一医院在学科、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建设现状,医院同步推进临床研究,目前已建成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用人工智能与医工交叉研发中心、临床试验与循证研究中心、疑难疾病精准研究中心等,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市一将以信息化为基础,基于5G的智慧急救体系和以“七共”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健康共管体系将协同并进,全力打造智慧医院。

在“光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中,庄松林院士分享了前沿的科学演说,他认为随着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医用光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造福人类。他进而介绍了太赫兹影像与波谱,巡航胶囊内镜成像技术,裸眼3D临床显示系统,超快细胞成像技术,无透镜计算光学成像技术,微创、超细、高清成像医疗系统,微流控PCR仪器,无创健康参数检测仪,新冠病毒及烈性病原全自动检测系统等一系列医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尖端科技技术与产品。

以“上理工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体系探索”为主题,刘平校长详细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医疗装备创新体系,其中医工交叉的代表性成果——全球首款带有定位功能的胶囊胃镜就由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课题组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应用。他坚持认为医工交叉将是解决高端医疗装备关键技术的必由之路,未来上海理工大学将以医工交叉创新为主轴,持续推进医疗器械创新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推动创新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在医院、高校、企业领导主题发言过后,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徐医附院党委书记王人颢主持的“特邀主题发言”环节隆重登场。


  

如何推动智能医疗设备、技术的成果转化?强生高级总监冯丹分享了“合作创新推动医疗成果转化”,她提及强生是全球最大、业务范围最广泛的医疗健康企业,130多年来始终走在全球医疗创新最前沿,当前中国面临多重驱动催生医疗创新发展新机遇,强生愿意积极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分享创新经验,助力国内医疗创新成果转化。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廖洪恩教授则以“智能医疗设备的创新与应用发展”为专题,谈论了医疗技术以及医学智能的发展和革新以及医疗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挑战。同时他还重点介绍了精准诊疗的临床需求和未来发展,诸如智能引导、导航方法以及微创机器人、兼备弯曲和可视供能的手术钳、微创治疗器械和刚柔可换平台、柔性体微创机器人等等。

再生医学标志着医学新时代的诞生,临床需求迫切,诺普再生医学CEO杨熙围绕着再生医学的主题,分享了“生物3D打印技术及其在临床转化上的探索”,他详细阐述了3D打印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四个阶段,同时预测了最接近临床商业化应用的下一代技术路径。


借力人工智能,点亮智慧医院


下午的特邀主题发言环节共分三小节,产业研究者和临床专家轮番登场,为听众带来最新的产业研究方向和临床医学的突破进展,精彩纷呈。其中第一节由尹晴和石艾东(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华东分中心副主任)共同担任主持

作为下午首场演讲者,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詹翊强为大家带来了“从筛查到治疗:影像AI技术的全栈赋能”的主题演说。他认为当前的AI技术发展已经从单点AI 向全“工作流”AI转变,可以实现从成像、筛查、随访区分/确诊、治疗到评估的全过程渗透。为此他专门介绍了诸如“全流程新冠肺炎辅助诊断系统”、“智能冠脉CTA辅助分析”、“智能脑卒中诊断”、“AI和工作流的互惠”等一系列AI助力医疗的实际应用场景。


在“智于心,慧于型,全面打造未来数字市一”的演讲中,上海市一信息处处长傅春瑜清晰描绘了未来市一的规划图谱。他从初心探索、设想方案、保障推进三个方面,全面论述了智慧市一的未来图景。他表示,未来数字市一将实现疾病的“防---康”健康管理一体化,构建“内环-中环-外环”的健康服务新格局。

森亿智能的副总经理朱珉从业界角度回顾和展望了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性,他谈到医疗健康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未来通过安全和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工具,将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健康,助力医疗健康。


打磨高端医技,引领未来医路


特邀主题发言环节的第二小节紧扣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由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宝林和该校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学典担任主持。

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庄秀丽聚焦医用聚乳酸产业化及临床应用研究,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聚乳酸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作为一种创新型可吸收生物医用材料,聚乳酸材料的产业化开发、临床应用大有可为。

智能康复机器人的研发和未来”为主题,傅立叶智能CEO顾捷详细探讨了智能康复机器人的应用价值,他认为以康复机器人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是康复发展趋势所在,进而介绍了手功能、上肢、下肢、脑计划等康复机器人方案。

上海奥鹏医疗CEO刘奕琨则为听众带来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发展的最新态势,他认为刀尖上的科技革新,手术机器人将是未来趋势,血管腔内机器人必将引领未来血管腔内介入手术的发展方向。

钻研细胞治疗,锚定精准医学


特邀主题环节第三小节由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万涛教授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丁雪鹰主任担任主持,围绕着“细胞治疗与精准医学”这一前沿话题,几位资深专家为大家带来最新的临床研究发现和进展。


再生医学事业部总经理戴成祥率先发言,他的主题是“转化医学-细胞治疗药品研发的艺术与科学”。戴成祥表示,相比于传统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高风险与高投入,以及传统新药研发路径的线性发展模式,细胞治疗药品研发创新模式是以目标驱动的,注重临床收益的创新细胞产品研发,其研发路径是非线性的、迭代发展的。此外,他还进一步介绍了CBMG异体脂肪干细胞的临床研究现状。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宏林主任就“银屑病的细胞与精准治疗”这个主题进行发言。他认为间充质干细胞是治疗人类慢病最成熟的干细胞,相关转化成果已经产生。他剖析了银屑病的发病与复发机理,认为IL-17A是银屑病最关键的致炎因子,UC-MSC抑制IL-17A和类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同时他也分享了关于银屑病研究的若干课题。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宋献民以“血液肿瘤细胞治疗创新与临床实践”为发言核心,他坦言现今使用免疫细胞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他从两方面进行具体分享:第一,使用抗人CD19/CD22 双特异性CAR-T细胞一线治疗B-ALL;第二,使用靶向TRBC1CAR-T治疗复发难治T细胞肿瘤。